2011年以来,在区委、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、六中全会、中央一号文和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,大力发展现代农业,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,促进了我区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农村稳定。现将2011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::
一、农业、农村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预测
(一)种植业
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3.37万亩,其中粮食面积24.77万亩,总产6.37万吨;蔬菜面积12.06万亩,产量23.02万吨;水果面积10.34万亩,产量10.87万吨。
(二)畜牧水产业
生猪出栏45.26万头,存栏18.95万头;三鸟出栏2025万只,存栏965万只;淡水养殖面积5.52万亩,水产品产量2.97万吨。
(三)农业农村经济情况
2011年,我区农业农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,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8.4亿元,增长6.3%,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8710元,增长12.5%。
二、主要工作完成情况
(一)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。按照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宽裕、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”的要求,大力实施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案,各街、镇重新确定1条精品示范村和一批区级、镇街级示范村,高标准规划建设,完善配套设施。结合创建广东省名镇名村工作,打造一批具有窗口作用的示范村,点面结合,整体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水平。
(二)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。加快推进现代农业、都市农业、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建设,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。
一是切实开展清城区现代农业园区前期工作。根据2011年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,依托位于市区中心区域、紧邻珠三角的优越区位,我区将创建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基地,着力发展都市型、集约型和效益型农业。我局为了更好地将此项工作落实到位,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,委托清远文杰广告传播有限公司和清远宏达商业有限公司对横荷街、东城街和石角镇等3个规划片区的农业用地进行控制性详细编制,总面积24.55KM2,特邀广东省农科院、暨南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审核评议,分别打造成为现代高新农业展示观光园、清远特色都市农业生态园和岭南田园风情休闲园,并对各园区进行详细功能划分,确保清城区现代农业园区编制方案规划到位。
二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。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创新,壮大规模,激发潜力。积极打造黄沙渔业基地成为省级黄颡鱼良种场,组织新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申报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,大力协助联益畜牧水产养殖场申报广东省现代农业园区,总投资200万元,用于完善基础设施,扩大生产规模。建升农特产品有限公司入选广东省第三批重点生猪养殖场。
三是实施农业创品牌工作。组织林中宝、凤燕、鼎福等企业参加“清远市首届土特产十件宝评选”活动,我区6个企业的7个产品获得十件宝称号。凤中皇清远鸡(活鸡)、凤中皇清远鸡(冰鲜)以及凤中皇清远鸡初生蛋3个类别产品,成功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审核,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。
(三)稳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。大力改造中低产田,推进现代标准农田整治项目建设,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。2010/2011年度飞来峡镇黄洞1000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、飞来峡镇螺塘、坳头2200亩基本农田整治项目飞来峡镇高田、石颈1260亩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和石角镇回歧舟山5000亩现代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项目全部竣工,2010/2011年度横荷街赤岗、大有村、飞来峡镇独树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1.37万亩项目也全部完成。
(四)认真落实支农惠民政策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精神,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,补贴资金尽快兑现到农户。发放中央良种补贴176万元,其中水稻面积11.47万亩,补贴资金171.99万元;玉米面积4006.7亩,补贴资金4.01万元。受理898个农户或农业组织申请购置农业机械,落实中央财政补贴资金227.64万元,省财政资金6.82万元。发放2010年渔业船舶柴油补贴116.36万元,珠江禁渔期渔民生活补贴21.4万元,发放市级农业农村先进单位奖励资金135万元,2010年新增种养项目资金30.72万元,新增土地流转项目资金20.31万元,示范村奖励58万元。惠农政策广泛宣传,深入民心,补贴发放工作做好调查核实、张榜公示等环节,做到“公开、公平、公正”,真正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,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。
(五)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。一是抓好动物与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。累计进行产地检疫生猪24.02万头,牛羊0.31万头,生猪宰前宰后检疫28.08万头,调运出境生猪检疫12.3万头,家禽检疫559.4万只,对病害肉类2.9吨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。二是抓好农业投入品的监管。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,检查化肥、种子、农药、饲料等经营单位493间次,检查种植、养殖场268个,鱼类种苗场8家,出动执法车辆223次,执法人员1070人次,印发资料2735份,打击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,保障我区农业生产健康发展。三是抓好农产品例行抽查检测。对超市、批发市场及蔬菜基地抽检样品1215个,农药残留平均超标率为5.51%;配合省海洋与渔业局完成淡水鱼药物残留2次抽检任务,合格率100%;每月对源潭广昌、燕桥奶牛场例行检查未发现使用“三聚氰胺” 等违禁物品;双汇“瘦肉精”事件以来,我区切实加大规模养猪场和屠宰场的“瘦肉精”抽检力度,常规性开展抽检生猪尿样抽检1694次,确保我区生猪质量安全。
(六)全力防控重大动、植物疫情。一是落实春、秋季重大动物防疫免疫各项工作措施,防控牲畜口蹄疫、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。以“突出强制免疫,提高免疫密度”为指导思想,共投入经费118.64万元,畜禽应免疫率达到100%,免疫、消毒同时进行,确保免疫效果。同时,密切关注疫情动态,加强到场巡查,认真做好动物疫情排查和监测工作,建立快速反应的疫情预警机制,确保防疫人员、物资物品到位。此外,继续做好广州从化赛马场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维护工作,采送120份样品到广州市动监所监测备案。
二是全力防控柑橘黄龙病。我区现有沙糖桔种植面积96000亩,根据调查,疑似黄龙病面积20150亩,占20%,确认黄龙病发生面积980亩,潜在发病流行趋势极为严峻。我区已出台《清城区柑桔黄龙病防控工作方案》,深入开展疫情普查,严格实施柑桔黄龙病病株铲除,全力控制毒源。共举办柑桔黄化防控培训班4场,培训果农500多人次,通过专家授课和现场指导,引导果农将黄龙病的发生降到最低点。
(七)加强珠江禁渔期执法工作。今年是珠江实施禁渔制度的第一年,我局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,加大巡查监控力度,在鱼群相对集中产卵的飞来峡江段实行24小时严格监管,出动执法车42车次,执法快艇27艘次,执法人员114人次,警告禁渔作业7次,暂扣渔船4艘,有效维护了北江正常渔业生态活动秩序。同时,积极开展北江河增殖放流活动,投放各类鱼苗111万尾,促进北江流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。
(八)加强党建和队伍建设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,全面加强我局党组织和干部队伍的建设,筑牢组织保障。切实改变工作作风,重实际,求实效,经常深入基层,深入农村,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好事;坚持民主集中制,重大决策事项广泛征求干部职工的意见,班子集体讨论决定,提高科学决策水平;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,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,强化监督,防止腐败现象发生;党员干部以身作则,严于律己,发扬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;推行政务公开,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意识,明确目标,落实责任,推进我局机关效能建设。
二、主要存在问题
新时期新形势下,对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和群众的期望要求,我局的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。一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,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比较少,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还不够强;二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,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步子还不够大,城乡差距仍然比较明显;三是土地流转规模较小速度较慢,城郊型农业格局尚处在绉形,洲心、横荷等街紧靠市区,传统农业尤其是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依然很大;四是农业招商力度不够大,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慢,创建农业品牌步伐不够快。
三、下一阶段工作设想
2012年,我局将进一步解放思想,创新思维,加快我区农村改革发展步伐,释放发展活力,继续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,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,推动我区农业工作大发展、大提升。
1、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。按照区委、区政府的部署,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,主要落实好以下工作:一是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建设名镇名村的精神,重点跟进东城街(名镇)、东城莲塘村、石角镇兴仁村(名村)和石角七星、凤城沙田、横荷车头、源潭大龙(省级示范村)等新农村建设情况;二是规划先行,分步实施,确保2年时间完成新定各级示范村建设任务;三是结合各级示范村实际,迅速落实区财政补贴资金,保持与牵头区领导、区直单位及各街镇的密切联系,统筹解决建设中的困难;四是加强与区委督查办的沟通联系,定期跟踪各街、镇新农村示范村推进情况,查找问题,及时反馈给相关领导,并积极做好年底考核迎检工作。
2、加快清城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。依托区位优势,加快横荷街、东城街和石角镇区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,实现区域化布局、专业化生产、规模化经营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。进一步完善细化现代农业园区功能规划,出台园区农业招商引资政策,切实开展招商工作,尽快开工建设,力争在全市范围内率先一步创建一批生态型、都市型的规模农业基地。
3、防控好重大动、植物疫情。“三鸟”、生猪和沙糖桔作为我区的拳头农畜产品,一定要牢牢坚持“防重于治”的方针,努力确保我区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、植物疫情。认真贯彻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和应急预案,健全基层防疫网络,稳定和充实防疫队伍,保障防控药物充足。同时,加大对柑桔黄龙病防控的培训力度,坚决铲除病株,重点推进飞来峡办浪果场等产业调整园区建设,确保我区沙糖桔产业稳定发展,农民收入稳定增长。
4、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新突破。始终坚持将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、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,坚持龙头企业、生产基地、合作社多元并举,政策引导、资金扶持、技术服务多管齐下,深化加工、布局市场、扩大出口统筹发展,推动我区农业产业化再上新台阶。大力实施品牌战略,通过强龙头、树品牌,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,再创建1-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,在有机食品、绿色食品、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再有新突破,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农业企业(基地)和知名品牌进行推介宣传,将其打造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化亮点,提升我区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。
5、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。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大局,形势依然严峻,必须加快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。一是继续加大培训教育力度,整体提高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;二是切实提升检测监测水平,实施农、牧、渔产品全面监管,加大对规模场、批发市场、生产基地及超市的例行抽检力度;三是扩大农产品标识管理范围,实现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管理;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,严查禁用农药、兽药、鱼药及饲料添加剂使用,从源头上查起,发现一宗查处一宗,一查到底,绝不姑息。
6、扶持规模场做大做强。一是加强信贷支持及政府补贴利息政策;二是加大农业项目支持,积极协助规模场申报国家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、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、广东省重点生猪养殖场等财政扶持标准化项目,高标准规划,统筹发展;三是严格实施规模场备案制度,推行标准化生产,严格投入品使用,发挥示范带动作用,引导推进我区农业标准化工作。